预约挂号网上挂号预约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预约挂号_网上预约挂号
代挂号微信关注公众号扫码↓或微信搜索“华民办事服务”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预约挂号网上挂号信息:

挂号网站:://.firsthospital./index.html

医院北部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海宁路100号

邮编:200080

电话总机:021-63240090

医院南部地址:上海市新松江路650号

邮编:201620

电话总机:021-63240090

医院服务时间

门诊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南北两部)、周六全天(南北两部)

门诊挂号时间:周一至周六 挂号时间 7:15-16:15 ,就诊时间 8:00-16:30

急诊服务时间:24小时

出入院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南北两部)、周六全天(北部)

住院查房时间:8:00-17:00

正常工作日探视时间:15:00-19:00

节假、双休日探视时间:9:00-11:00,15:00-19:00


预约挂号方式

1.预约时间为正常工作日(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00,下午13:30—15:30,预约地点为门诊咨询处。

2.预约限制号数,预约专家门诊视情况由工作人员决定,每位患者必须完成本次预约就诊后才可以再次预约。

3.专家门诊号是有限资源,我们正是因为照顾不方便的患者才试行这样的制度,预约本身对当天排队挂号的患者是不利的,所以请您慎重选择预约挂号,预约挂号不可取消。

4.预约挂号一律采用实名制,预约患者姓名、挂号姓名和就诊者姓名必须一致,预约门诊不得转让和代替,一旦发现依照违约处理。

5.首次预约时请详细提供患者的病历及各种检查资料,并登记患者和第一联系人的真实信息。

6.预约成功后必须在就诊当日10:00以前或者14:00以前挂号,否则按自动放弃处理。

7.我院遇到专家临时停诊,这种情况医院会根据登记信息与预约者联系,或者尽可能安排预约其他专家,但是并不保证当日专家预约成功。

8.咨询电话021-63240090*5218(8:30—11:30;13:30—15:30)


住院服务流程

入院流程:门诊医生开住院证并填写门诊病历→病人持证件到住院处,办理住院手续→患者持住院证来到病房→病房护士根据安排的床位送病人至病房(进行入院评估和入院宣教、通知医生检查病人遵医)→嘱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

出院流程:主管医师下出院医嘱→主班护士处理医嘱→由责任护士通知患者及家属→做出院指导→结清各种费用取回出院带药→整理病历→撤床头牌及各种治疗卡→热情送患者出院→整理床单位,终末消毒;

转科流程:病房主管医师开转出医嘱→责任护士协助医生通知患者及家属,并协助整理物品转出前→责任护士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危重患者需有医生和护士同时护送→值班护士将转出患者的病历按要求书写,并交于新病房值班护士→转至新病房后,由医生交待病情,护士交待患者皮肤、输液、引流、用药、护理记录等→交接病历、患者皮肤状态,病情、生命体征、输液、引流等→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新病房;

转院流程:由于本院技术水平、设备条件或特殊疾病诊治困难或不宜在本院治疗的患者→主管医师提出申请、科内讨论、科主任批准:(1)非医保患者到医务处领取转院申请表并由主治医师填写相关内容→科主任签署转院意见→到医务处登记并由医务部或业务院长批准、盖章;(2)医保患者持主管医生开出的写有患者病情诊断及转往医院名称的“诊断证明书”到社保部领取转院审批表→由主管医生填写相关内容后,请科主任签章(字)→持患者医保本及审批表到社保部盖章→到所属上级医保管理中心审批。


门、急诊服务流程

门诊服务流程:1、预检(领取分诊单);2、挂号:出示磁卡/社保卡、门诊病史/就医记录卡册、大病医保证明;3、候诊:请您到挂号单所示区域,将挂号单、门诊病史/就医记录册交给护士,入座等待,注意屏幕显示和语言提示。当就诊号出现在屏幕上时,到护士站领取您的挂号单、门诊病史、就医记录册,到诊室外稍等;4、就诊(按序号):医师将根据您的情况诊疗,开具检查单、处方等;5、付费(凭磁卡/社保卡、检查单、处方等付费):(1)检验:门急诊1楼检验科;(2)检查B超在医技楼4楼;(3)X片、CT、MRI在医技楼1楼;(4)胃镜、肠镜、心电图、肺功能到医技楼2楼;(5)取药:到门急诊2楼药房;(6)注射:门诊1楼注射室;(7)治疗:门诊3楼治疗换药室;

急诊服务流程:拨打急救电话120讲明欲就诊医院名称(院前急救)/自行来院→急诊科护士接诊挂号→测T、P、R、BP观察神志→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医生立即接诊病人查体、完善检查:(1)轻症:门诊、输液、治疗、取药、留观,好转者离院,留观期间病情加重者,则住院、手术、ICU;(2)危重:立即进入抢救室抢救→心肺复苏、吸氧、开放静脉通路、心电监护→住院、手术、ICU。


介绍: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建于1864年3月1日,时称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为全国当时规模最大的西医医院,也是全国建院最早的西医综合性医院之一。1877年更名为公济医院,1953年改名为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1981年成为上海市红十字医院,2002年加冠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1992年通过国家卫生部评审,成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十三次保持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1990年以来分别荣获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医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为响应市政府“一城九镇”整体规划,作为上海市首家落户远郊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于2006年10月26日正式运行,结束了上海远郊没有三甲医院的历史,有力地推动了松江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升了松江区的城市内涵和公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提高了为松江区人民健康服务的能力。

医院现分设北部(虹口区海宁路100号)和南部(松江区新松江路650号),占地294,775平方米,是目前上海市占地面积最大的三甲综合性医院。全院在岗职工3613人,核定床位数1580张,实际开放床位2350张,临床三级学科和医技学科48个。2014年医院门急诊人次为336.85万,同比增长8.5%;出院人次10.2万,同比增长16.70%;住院手术人次7.11万,同比增长18.28;平均住院日7.55天。医院医疗技术实力雄厚,著名专家云集,现拥有教育部重点学科1个(心血管病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8个(耳鼻喉科、眼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呼吸内科、肿瘤科、妇科、临床药学科),国家卫生部内镜培训基地4个(消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2个(上海市器官移植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视觉复明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急救中心3个(上海市创伤急救中心、上海市心脏病急救中心、上海市危重孕产妇会诊急救中心),上海市医学领先重点学科3个(眼科、泌尿外科、麻醉科),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胰腺疾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个(上海市肝移植质控中心、上海市麻醉质控中心)。此外,上海市眼科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胰腺疾病研究所、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也设在我院。

近年来,医院着力推动南北两部错位协调发展,在学科规划、评估以及遴选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南北两部“4+4”重点学科(群)暨临床医学中心即南部的妇儿、创伤、肿瘤、消化及北部的眼科、五官、泌尿、心血管,以及以医技学科为主的包括放射、超声、药剂、检验四个特色专科的南北错位的学科建设布局。全院现有博导62名,硕导122名,博士点25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硕士点36个。此外,多人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培养计划、上海市百人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上海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等。2014年内,医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项,其中国家杰出医学青年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课题35项,局级课题44项;获得纵向科研经费4682万,横向科研经费1027万;发表SCI论文248篇,篇均影响因子2.5分;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论文438篇;获得上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管理奖1项、三等奖2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

医院始终秉承“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倡导“公溥仁心,济世臻程”的医院使命,以严谨的医疗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严格的科学管理,竭诚为国内外病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为将医院最终建设成为现代化研究型医院而不懈努力。


推荐科室:

耳鼻咽喉

    公济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于1945年聘请孙成壁担任特约主任,于1946年独立成科。解放后,历经胡懋廉教授(一等1级)、李继孝教授、尹惠珠教授、许时晖教授、刘思良教授和董频教授等几任科主任努力,目前跻身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行列。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现有核定床位64张,睡眠呼吸床位2张,分为南北两部;医生22人,技术员2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7人;有博士后2名,博士学位7名、硕士9名,6人曾在国外进修学习。设有喉功能检查室、耳功能室、激光、射频治疗室、聋儿语训室、鼾症工作室、变态反应检查、助听器选配、头颈肿瘤外科研究室等医疗研究部门及项目,功能齐全,门诊量及病房病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门诊量9.3万余人,出院2858人,手术2426人,业务收入4596万余元,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自然基金等经费600余万元。行政主任董频、副主任李克勇、王杰。


普外科中心

普通外科创建于1952年,由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任廷桂教授(1894-1966,卫技一等1级)创立。在任廷桂、李宝华、彭志海等几代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经过60多年的的努力,普外科已成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1”三期建设项目。上海市器官移植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肝移植质控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胰腺癌诊治中心及卫生部腹腔镜及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挂靠单位。目前普外科分南北两部拥有5个病区,243张床位,下设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乳腺甲状腺外科,有独立的普通外科研究室,在编医生57人,技师3人,正高职称17人,具有博士学位42人,海外留学经历8人,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0名。近年来年均门急诊量73000余例,年均手术量超过5800余台,形成以腹部大脏器移植和消化系统肿瘤为特色的临床专科。在过去的60年中,学科创造了多项第一:1958年全国第一例腹腔降温延长肝门阻断时间行肝叶切除;全国首例门静脉肠道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成功施行急诊血型不相容性主动二次肝移植手术;上海市首例肝肾联合移植、首例肠道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

近年来,普外科承担和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研究项目、国家“863”战略性重点项目、卫生部公益事业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临床生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上海市科委“创新行动计划”项目等国家级、上海市级课题30余项,总科研经费3300余万元。仅2011年一年学科获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其中一项为国际合作重大研究项目。相关研究结果在《Hepatiology》、《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ancer Research》、《Mol Cancer》、《J Am Pathology》、《J Infection》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SCI 151篇,影响因子380.265,《结肠癌相关基因筛选验证的系列研究及临床应用》;《肝移植胆道并发症及围手术处理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二项获国家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结肠癌进展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生物一体化检测平台的构建和应用》;《肝脏移植和门静脉肠道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的临床研究》二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拥有2项专利,申报发明专利3项。


专家:

科室     医生

内科     蒋绣 王仲祥 巫协宁 靖大道 朱光发 黄一新 王梅英 祝茗 金先桥 曾丽英 汪佩文 王为珍 姚建 方迪民 徐琴君 宋承娟 王崇顺 周新 张杏怡 陈美玉 黄华瑞 谢雅英 胡远峰 叶蓉绍 袁伟杰 郭孟姞 王国良 范建高 邵安华

外科     曹俊 钟林 彭志海 高臻 周立生 季政一 丁广汉 徐军明 张放 项富海 任建强 陈世福 蒋永新 孙星 黄克俭 王建丰 李克 李继坤 陈国庆 李培明 潘常青 黄锦湫 缪传文 陈雨强 郑毅 戴雪明 郑淼 夏强 李大鹏 花天放 朱麟 钱水贤 郑毅 丁尔迅 邓贵龙 李培明 仇生龙 裘正军

眼科     樊莹 俞素琴 夏欣 宫媛媛 许迅 陈凤娥 秦娟娟 张皙 邹海东 富名水 郑高欣 刘海芸 汪枫桦 刘堃 郑志 叶信海 王洵 罗大卫 田小波 孙勇 缪浴宇 孙晓东 王莹 王卫峻 吴星伟 曹美凤 曹晖 柯碧莲 蔡文泉 孙倩 李佩娟 王方 王泓 张剑虹 邱庆华 刘焰 方丽珍

中医内科     陈怀红 郑秀春 陈丽英 周萍 张蓓莉 徐国缨 张亚声 张镜人 白秀庆 杨红 张存钧 钱耀明 傅红卫 张曼韵 沈博生 魏强华 杨虎天 周翠珍 周忠介 钱立明 石蕴玉 王松坡

泌尿外科     王祥慧 鲁军 祝捷 赵炜 刘海涛 朱轶勇 凡杰 朱英坚 刘志宏 蒋君涛 韩邦旻 朱江 邱建新 郭义峰 张先有 王跃闽 范昱 文伟 夏术阶 包尔敦 凌桂明 孙晓文 刘永 陈辉熔 唐孝达 张捷

耳鼻喉科     董华雯 高尚 孙臻峰 祝江才 李克勇 王杰 刘桂英 刘思良 於子卫 金斌 高会真 张秋菊 孟晴虹 李晓燕 董频 万夷 赵宁军 赵福珍 王桑

妇产科     陈玲玲 祝亚平 李林霞 邬素芳 杨悦旻 徐先明 邱晓燕 祁澜 贺银燕 刘玲 酆豫增 陈咏平 谢培珍 陆惠芳 倪云翔 江明礼 丰有吉 万小平 董玉英 陆贤伟 周琴慧 孙廷慰 顾润华 徐伟 谢毅 陈玲玲 席晓薇 夏瑾 魏群 申玉红

妇科     徐先明 杨永彬 丰有吉 孙廷慰 单立芸 乔勤勤 桑震宇 吴梅珍 郑亚群 魏群 徐伟 陈建利 陈淑影
皮肤病     应作霖 吴瑞勤 周萍英 韩菁 朱光斗 施伟民 王为民 朱慧琴 陈玲娣 孙越

骨科     曹云 李凡 王秋根 汪方 吴晓明 沈强 马金忠 高伟 张明贵 黄建华 朱力波 王建东 易诚青 田纪伟 丁浩 李豪青 陶杰

心外科     叶一舟 林雷 萧明第 毛建强 萧明弟 卢成宝 吕志前 徐根兴 袁忠祥 肖亦敏 刘海涛 施盛

儿内科     丁肖英 李雅春 邓玫 李臻 周小建 沈玉成 王乃礼 姚崇武 季纬兴 洪建国 沈林

整形外科     张兆锋 蔡燕娴 黄燮青 王岚 侯明钟 黄一雄 艾学民 黄硕麟 沈尊理 贾万新 陈丹鹏

胸外科     黄海龙 郑健 王剑云 居潮强 阮征 彭寿行 宋康声 杨明训

神经外科     朱晓江 赵三虎 丁一 邵良 陈道莅 陈志刚 赵立彪 印健

头颈外科     孙臻峰 金斌 於子卫 祝江才

肿瘤科     朱莉菲 王春刚 赵国旗 王理伟 周小寒 陈栋辉 许奕 吴晴 张盛 万智勇 张萌 丁红华 王精兵

推拿科     贾金奎 章家福 林强 刘洪波 左亚忠 胡蔚琼

口腔内科     陈丹鹏 方美珍 宋萌 娄佳宁 艾学民 潘劲松 王晓丽 吕臻

针灸科     张为 沈克艰 张必萌 杜永年 俞芳 张载义 徐斯维 陈蓓琳 黄文燕

肾内科     黄一新 余清 姚建 袁伟杰 刘军 徐琴君 包瑾芳 唐知还 于青 徐培桢 张政 汤金娣 刘智辉 尚明花
内分泌科     吴艺捷 史习勤 游利 王仲祥 顾鸣宇 盛正妍 赵立 黄云鸿 王育璠 彭永德 邵安华 胡远峰 叶蓉绍

神经内科     王崇顺 方侃 王小东 赵永波 凌振芬 谢雅英 鲁佑瑜 王为珍 张瑾宜 郑茜 张清 吴云成 倪秀石 王小冬 王晓平 祝茗 王乔树

心内科     金炜 张捷 张建军 许群 郑乐君 江智文 温沁竹 李红莉 张国兵 汪玮 朱彦琪 郑明芳 洪江 汪芳 周国伟 戴秋艳 刘少稳 李晋奎 王毅 贾楠 伍芸 蒋明成 孙宝贵 韩晓玲 吴莹 洪红 史浩颖 李为真 陈岗 赵军礼

消化科     曾悦 徐铭益 陈美玉 郑萍 孟祥军 翁坚军 王兴鹏 徐刚 汪佩文 姜海琼 吴坚炯 宛新建 周怡和 王国良 靖大道 朱峰 巫协宁 陆伦根 徐敏

呼吸科     郭海英 周新 王跃如 李群 张国清 陈宇清 陈钦 黄华瑞 金先桥 张杏怡 张鹏宇 刘振威 沈奋怡 王梅英 郭孟姞 宋承娟

血液科     王椿 周柱 高彦荣 颜式可 蔡琦

心理科     陈志青 陆新茹

核医学科     赵晋华 黄耀章 王福淇

康复医学科     陈文华 张雯 刘合建

口腔科     潘劲松 陈丹鹏 陆加梅 万蕾蕾 钮晓勇 王晓丽 方美珍 宋萌 艾学民 吕臻 娄佳宁

心理咨询科     许国勤 陆新茹 陈志青

内分泌代谢科     丁晓颖 程如林 叶蓉绍 盛正妍 赵立 顾鸣宇 王育璠 邵安华 吴艺捷 史习勤 刘嵋 李晓华 彭永德 黄云鸿 胡远峰 王仲祥

骨质疏松科     游利

移植泌尿科     包尔敦 沈兵 郭义峰 唐孝达 周谦君 邱建新 范昱 张先有 秦燕 刘永

病理科     路光中 唐华美 胡宏慧 杨兆瑞 陈嘉薇

老年病科     吴寒

中医科     周翠珍 傅红卫 石蕴玉 郑秀春 魏强华 张蓓莉 杨红 张亚声 周忠介 徐国缨 陈丽英 张镜人 钱立明 杨虎天 陈怀红 周萍 王松坡 白秀庆 钱耀明 张存钧 张曼韵 沈博生

普外科     李旭 黄锦湫 张威浩 彭志海 刘俊 周立生 花天放 江弢 任建强 曹俊 裘正军 陈国庆 邓贵龙 温玉刚 李培明 钱水贤 李大鹏 金涛 李克 邢同海 郑淼 李继坤 高臻 徐传德 季政一 吴卫东 郑毅 仇生龙 徐军明 李涛 丁广汉 缪传文 王建丰 陈世福 蒋永新 项富海 张放 陈雨强 孙星 戴雪明 丁尔迅 潘常青 朱麟 潘常青潘常青 钟林 夏强 黄克俭

中医外科     钱耀明 周忠介 乐枫

放射科     陈勤 刘爱群 潘纪青 何之彦 张皓 张贵祥 张悦萍 周根泉 李征宇

血液内科     高彦荣 王椿 蔡琦 周柱 颜式可

心血管内科     张建军 刘少稳 江智文 金炜 洪江 郑明芳 汪芳 张捷 朱彦琪 许群 张国兵 戴秋艳 郑乐君 李红莉
皮肤科     吴瑞勤 孙越 朱光斗 施伟民 应作霖 党宏 王为民 朱慧琴 周萍英 陈玲娣 韩菁

麻醉科     汪正平 董健玉 李士通 裘毅敏 王莹恬 庄心良 沈浩 陆惟俊 苏依丹 徐国辉 孔宁 赵凯

B超室     陈惠莉 杜联芳 顾继英 许小云

儿科     周小建 李臻 俞淑敏 李雅春 沈玉成 丁肖英 沈林 邓玫 姚崇武 季纬兴 洪建国 王乃礼 付玉梅
国际医疗保健中心(IMCC)     徐耀传


新闻:

张氏内科流派基地建设项目在我院正式启动

近日,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在我院主持召开了“海派中医流派传承项目——张氏内科流派基地建设”启动暨论证会。全国及上海市名中医严世芸、施杞、蔡淦、陆金根、赵国定、胡国华、王庆其等与会,我院副院长彭志海向专家汇报了医院的基本情况及相关中医药工作现状。中医科主任王松坡代表项目组汇报了张氏内科流派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及进一步建设计划。

与会专家听取报告并咨证后,高度肯定了我院对中医科工作及张氏内科项目建设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对基地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同时,专家们经过讨论,对张氏内科流派建设提出了要求:包括极力挖掘张氏内科文化内涵,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标准整理所有相关资料,争取2年后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人才以充实研究队伍、夯实传承梯队建设,聘请张氏内科退休传人承担门诊医疗工作;完善数据库设计,通过数据挖掘深入研究张氏医学的传承模式及学术经验等。专家组希望将张氏内科流派基地建设成为海派中医传承项目的典范,扩大社会影响,惠及患者,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