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挂号网上挂号预约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网上挂号预约挂号app系统平台
代挂号微信关注公众号扫码↓或微信搜索“华民办事服务”
尊敬的患者及家属: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关要求告知如下:
 
▋1、医院入口管理:
 
1.广德路院区开放广德路、乐水路2个车辆入口和长临路1个车辆出口,门诊保留1个入口通道和1个急诊通道。和平路院区开放南门(和平路)出入口,门诊保留1个入口通道和1个急诊通道。 
 
2.进入我院的患者、陪护及其他人员(包括车辆驾驶人员、乘车人员)需正确佩戴口罩,在医院疫情防控点(入口处)出示安康码并配合进行体温检测。
 
▋2、预检分诊
 
1.我院门诊实行三级预检分诊,进入门诊人员需从门诊预检分诊进行筛查,全程正确佩戴口罩、测体温。 
 
2.请主动配合工作人员进行流行病学史调查,要主动报告有无发热伴咳嗽、咽痛、腹泻等临床症状,近期有无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冷链环节及相关风险人员密切接触史等。  
 
3.扫安康码显示为绿码后方可进入(安康码显示黄码或红码人员由专人引导至发热门诊进一步排查);对没有手机或其他原因无法提供“健康码”的老年人,由工作人员严格询问流行病学史,人工填写登记表,确保老年患者能够顺利就医。
 
▋3、发热门诊
  
1.医院设置独立的发热门诊,实行24小时值班,闭环管理。  
 
2.若体温≥37.3℃,有境外旅居史、新冠病毒阳性病例接触史、密切接触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等流行病学史,或有发热、呼吸道相关症状的患者,请主动告知预检分诊点(入口体温检测处)医务人员,并根据指引由专人陪同前往发热门诊就诊。 
 
3.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所有到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必须扫“安康码”并全部进行新冠病毒核酸和血常规检测、胸部CT,遵守闭环管理,待排除新冠肺炎后方可离开发热门诊。
 
▋4、普通门诊
 
1.门诊提倡预约挂号制度,非急诊患者预约挂号后按照提示时间来院就诊。就诊前需要进行流行病学史采集,无异常后方可进入诊区。 
 
2.患者就诊期间需遵循门诊患者就诊流程,按照指定路线流动,戴好口罩、间隔落座、排队间隔一米,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聚集。
   
3.门诊就诊严格执行“一医一患一诊室”有序进入诊室,陪护人员非必要情况不进入诊室。 
  
4.无流行病学史的自愿检测核酸人员,凭身份证,签订承诺书后,到收费窗口直接挂核酸检测号,缴费后在核酸采样点(门诊南门口)进行核酸采样、检测。
 
▋5、住院管理
 
1.非急诊需住院患者需办理预住院,进行核酸采样或提供3日内省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急危重患者做好院感防护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救治,边救治边排查。 
 
2.患者住院期间,提倡不陪护,确需陪护,应严格执行“一床一陪”制。陪护人员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流调、健康状况和基本信息实名登记,落实核酸检测,经筛查无异常后发放陪护证。病情危重需要增加陪护的要向所在病区提出申请,病区科主任、护士长同意后,陪护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增加。
   
3.病区实行24小时封闭管理,除外出检查等特殊情况,患者及陪护人员不得随意进出病区,患者凭腕带进出病区,陪护人员持陪护证进出病区。住院期间非必要不探视,确需探视的,必须凭3日内省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及有效身份证明进行探视,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病区。  
 
4.患者及陪护人员均要做好个人防护,陪护人员要始终佩戴口罩,住院患者在病情允许时应当佩戴口罩,要勤洗手、不聚集、不串病房、不吸烟等。若有流行病学史、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请及时告知病房医护人员。 
 
▋6、外来人员管理
 
1.外来送货人员遵循《关于加强外来送货人员疫情防控管理规定》,相对固定人员,并落实核酸检测,及时向疫情防控办公室办理备案手续,凭备案表出入院区。
 
2.外来送货人员核酸检测7日内有效,到期及时检测核酸。
 
3.外来送货人员按照愿检尽检原则,在门诊自费检测。
 
 
为了保障广大患者与家属的安全和健康,
 
请您配合医院防控管理,做好个人防护,
 
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谢谢!
 
 
体检相关: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成立于2010年,2013年4月正式进驻广德路新院区。体检中心有医疗用房2000余平方米,内设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妇科等临床科室,配备采血室,C14检查室、高档彩超室、心电图和DR、低剂量螺旋CT、检验等医技科室,并配有专门的体检餐厅,可提供免费的营养餐点。
 
  我中心共有28名专业人员,本科以上学历人员22名。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6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5人。体检报告实行内科、外科采用双重主检。
 
  近三年共发表论文19篇,会议交流论文5篇。院级课题1项。参与全国“体检人员胃泌素17联合胃蛋白酶原早期胃癌筛查及风险评估”的多中心应用课题研究,是全国早期胃癌筛查应用协作单位,全国脑血管健康管理物联网安徽基地医院,消化道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项目协作中心;是合肥市干部保健基地、民航安徽招飞、海航招飞、残情鉴定等定点机构;合肥市健康体检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
 
 
介绍: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始建于1950年,前身为中国人民志愿军521野战医院,历经近七十年发展,已成为合肥市东部规模最大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急救、康养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
 
  医院总占地面积200余亩,含三个院区,下辖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瑶海区13家紧密型医联体单位。目前,拥有床位3016张,开放床位2602张,职工2620人,高级职称301人,研究生导师118人,教授、副教授107人,博士及在职博士61人,研究生培养点28个。2021年,总建筑面积89400平方米,规划床位1000张的医养结合老年护理院即将投入使用。医院现拥有临床学科30个、医技学科11个,其中,安徽省重点学科2个、合肥市重点学科17个、安医大重点学科1个、GCP专业17个、市质控中心19个、市医学分会36个。
 
  医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获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2019年,医院获评群众满意的医疗机构,获批安徽省首个国家级心肺复苏培训中心、国家级呼吸与危重症(PCCM)规范化建设单位、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合肥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合肥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挂牌合肥市脑血管疾病、介入医学、男科学三大临床研究中心,合肥市名医工作室8个。
 
  近年来,医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其中面上基金1项,青年基金5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15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9项,国家专利580项。获批继教项目594项,其中,国家级继教项目89项。发表SCI、中华系列、核心期刊等论文4000余篇,主参编著作109部。医院拥有设施齐备的临床教学技能中心,承担了安徽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蚌埠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任务。医院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人才培养,近年来,选派70名医护技术骨干赴欧美国家进修学习。医院先后与武汉协和医院、沈阳盛京医院、国际应急管理协会、同济大学医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悬壶济世、大医精诚。医院始终秉承“团结、敬业、创新、奉献”的二院精神,以“人才立院、科教兴院、技术强院、文化盛院”为发展战略,努力建成一所技术精湛、服务优质、环境温馨、品牌形象良好、群众满意度高的现代化研究型大医院。
 
 
推荐科:
 
        介入血管疼痛科是安徽省"十三五"重点特色专科、合肥市第五周期重点学科,安徽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硕士生培养点,中国"臭氧规范化治疗单位",美国"MR OUTLOOK中国地区培训中心",上海同济大学介入血管研究所合作中心,中国静脉介入联盟理事单位、合肥市介入放射(核医学)质控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安徽省首家"神经介入诊疗中心",安徽省首届"工人先锋号"单位,GCP科室。与北京宣武医院等建立远程教育及视频会诊系统,与上海同济大学介入血管研究所、南京中大医院、武汉协和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建立了协作机制。
 
        学科现拥有静脉介入、动脉介入、非血管介入三个亚专科,拥有1个介入研究室、2个独立的介入病区、2个介入门诊、3个DSA机房。拥有64排螺旋CT 1套、带CT功能的平板DSA系统3套、麻醉机1台、椎间孔镜系统1套、高档便携式彩超1台、射频肿瘤消融治疗仪1台、射频疼痛治疗仪2台、激光治疗仪1台、椎间盘切吸治疗系统1套、医用臭氧发生器1台、高压注射系统2套,2018年新增西门子DSA系统、Angiojet血栓清除系统、彩超、超声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椎间孔镜系统及射频温控热凝器等6套先进仪器设备,开放床位71张,为全省同类学科中开放床位和开展项目数最多的学科,学科病源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北京、天津、吉林、江苏、浙江、福建、贵州、江西、河南等地。
 
        学科现有专科人员32名,其中医师12人、护士18人、技术人员2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19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10人、本科学历14人,有硕士生导师1人,在读博士1人,新增学会团体任职11人次。
 
        特色技术:1、食管气管支架置入及移位支架的提取与复位术;2、椎间盘突出症综合介入治疗;3、外周动脉病变介入诊疗;4、静脉病变的介入治疗等。新技术、新项目:1、超声导引下患肢顺行浅静脉穿刺联合Angiojet thrombectomy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2、超声引导穿刺联合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3、臭氧大自血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应用等,在市内同级同类医院中处于领先水平。
 
        近两年申报市级科研课题1项,获批院级科研课题2项、光华青年基金项目1项,三新项目4项,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5篇。承担安徽医科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点研究生教育工作。